IPO重启小投行抢跑大券商慎对
【导读】久旱逢甘霖。经历了史上最长时间的IPO暂停,除了焦灼等待的拟上市企业,IPO“产业链”上的中介机构们,无疑是最为焦急的群体,如今IPO闸门重启,券商投行、会计事务所、律师事务所等相关中介机构们目前的生存状态如何,他们有着怎样的想法,同样值得关注。
“两批公司接连拿到批文,IPO开闸已进入到‘点炉’预热阶段,这回投行终于可以‘活’过来了!”一位在去年8月刚刚转行自己做生意的券商投行人士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感慨道。
但多位受访的券商投行人士亦向记者坦言,此次IPO重启,尽管给投行带来了久旱逢雨的欣喜,但时过境迁,无论是人员心态还是行业状况,短时间内都不能说又迎来“春天”。
突然开闸投行有点忙
辞旧迎新之际,闭关了14个月之久的A股IPO宣布开闸。继2013年12月30日夜间,首批5家公司获得了新股发行批文之后,次日,又有6家公司宣布拿到“准生证”。
据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了解,这两批企业只是此次IPO大军的先头小部队,截至目前,封卷的企业并不止这11家。有接近监管层的消息人士透露,从这11家企业拿到批文的时间看,证监会正在践行新股发行体制改革方向,尝试着放松对企业发行节奏的控制。
“若市场无大的意外,预计近期还会有一些符合条件的已过会企业将拿到批文,至本月底,拿到批文的企业或将达到50家左右”,该消息人士表示。
1月2日,正在北京忙于IPO项目批文的券商投行马静(化名)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她和两位同事正处于高度忙碌的状态,与预审员沟通,上报材料等。
她说:“目前,监管层发放批文的关键在于发行方案是否能够满足和体现新股发行体制改革的新要求,但由于没有先例,很多券商及投行人员仍在探索的迷茫中。”
根据沪深交易所公开信息及新股首发的相关要求和惯例,1月中旬,这批新股将启动申购,最快在两周之内,即春节前,便可完成挂牌上市。
目前来看,无论是拟上市企业还是券商投行等中介机构,抢拿批文、抢先发行上市的欲望都十分强烈,一方面是期待已久;另一方面是担忧“夜长梦多”,政策和市场层面再发生什么变化。
“这也使得投行人员的工作效率要求一下子提高了很多”,马静说,虽然早就翘首以盼IPO开闸,之前也做了不少准备,但2013年最后两天突然启动,还是感到有些“突然袭击”。
开闸后各种纠结担忧
据前述投行人士介绍,2013年12月30日下午,监管部门召集一些已过会企业的投行开会,会上,监管层表示,如果拟上市公司已准备充分,且能在次日发布IPO公告,当晚便可拿到批文,如果来不及公告,就推迟一两天。
结果,有投行在与公司及发行人沟通后,多表示赶早不赶晚,部分小型券商,由于内部机制灵活,马上就采取了行动。
第一批拿到批文的5家企业,投行机构基本都是小型券商,第二批才加进了中金和海通证券。
对此,上海某券商投行业务部负责人解释说,他们公司也有项目封卷,但没敢轻易抢首批,除了公司内部需要走流程,时间上赶不及之外,更重要的是想再谨慎一些。
此外,该负责人还表示,大投行普遍行动迟缓,与投行人手不够也有一定关系。IPO暂停一年有余,投行人员自去年下半年开始几乎都转而专注于再融资、重组并购、新三板等其他类项目。
现在IPO突然开闸,但这些短周期的项目却正在进行当中,投行人员一时难以分身,据悉,有的项目组负责人目前只好让手下和实习生先盯着IPO项目的最新进展,并准备可能上报的财务资料。
收费降低重视度减弱
有机构预计,根据83家目前已过会企业此前公布的资料,它们上市发行有望给投行带来24亿元左右的承销收入。
不过,上述提到的券商投行业务部负责人告诉记者,这批申请IPO的企业,承销费用较2010年时已大幅下降,一般在计划融资金额的2%-3%,以前,创业板承销费占比可达6%左右,中小板和主板也能达到3%以上。若再将IPO项目培育期2-3年,此轮IPO暂停了一年多的时间成本计算在内,券商投行的收入要大打折扣。
此次监管部门对于超募严格遏制,也是打击券商投行“暴利”的原因之一。
事实上,相较于拟上市企业面对IPO开闸的高度兴奋,尽管中介机构也很高兴,尤其对于小券商的投行人员来说,经过了漫长的等待,终于拿到批文,获得了收入,着实值得举杯相庆,但大型券商的投行人员还是要冷静得多。
海通证券一位保代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他现在对IPO项目已不再像以前那样热衷,甚至不愿意做这类项目。尽管收费多,但是周期长、浪费人手多,关键是责任太大,随着新股发行体制改革的深入,IPO项目审核愈加严格,投行等中介机构的压力越来越大。
他说,未来新股发行向注册制发展,券商在项目选择上,看中的不再是数量,而是质量,投行人员的工作越来越难做。
“心态变了,更愿意做再融资和重组项目,只要3-4个人就可以完成,审批速度很快,即使是借壳项目,要求等同于IPO,比一般重组并购严格,但毕竟是重组委审核,节奏要快一些,除了审批节奏外,监管层去年发文鼓励重组并购,这类项目也更好找。”
不过,也有券商人士指出,对于IPO项目,券商投行还是会重点去做,未来仍会是投行的主要收入来源。广发证券的一位资深投行昨日表示,估计小型券商在IPO开闸之后,应该不会再变相裁员或减少投行的收入,有的反而需要补充新人,强化内部审核和后续项目。
据悉,在IPO停发的一年多时间里,不少中小投行将资源重心转移,后续储备项目已面临断粮的尴尬。